国内首个临床基因检测报告规范与基因检测
作为基因检测的结论,临床基因检测报告是其在临床应用的重要依据,对疾病诊断、精准治疗、生育指导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基因检测报告要实现规范化,才能更有效地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提高疾病的诊断效率、减少医患矛盾、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而制定行业标准、规范临床基因检测报告的内容,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去年底,在WHO遗传病社区控制合作中心牵头下「首届临床基因检测标准和规范研讨会」在深圳举行。会后,多位遗传学专家和临床专家、第三方检测机构代表将深圳会议成果进一步探讨和归纳,以《临床基因检测报告规范与基因检测行业共识探讨》发表在《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18年第1期首篇。下面我们来看看这篇共识的主要内容:
报告内容
基因检测的方法尽管多样,对于报告内容的要求不尽相同,但主要原则却是一致的。结合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院(ACMG)发布的临床二代测序标准,专家们一致认为,临床基因检测报告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两类信息。
第一类是报告正文必不可少的内容,包括:
1,检测机构的信息和联系方式;
2,受检者的基本信息;
3,送检机构及医师的信息;
4,检测样本的信息;
5,样本接收及检测报告的日期;
6,检测项目及检测方法;
7,检测结果:被检出的基因变异;
8,结果解读;
9,建议;
10,检测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11,参考文献;
12,检验报告撰写者、报告结果核对者和报告终审及签发者(亲笔签名或电子签名)。若为第三方检测机构完成的检测,则应在报告中加盖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测报告专用章”。
第二类是可以附录形式呈现的相关信息:如检测中靶基因名称或范围、更为详细的相关疾病临床表型和遗传方式、检测的技术参数、数据质量、变异位点Reads图、Sanger测序图、与疾病临床干预及其他有用的资源信息(包括可参与的临床试验及研究)等。
变异位点的报告标准:目前建议以ACMG指南为标准。
报告结果的解读:对于报告正文中列出的变异,应在报告中提供该基因变异对应的疾病信息,包括已知的遗传方式、临床表现、发病率、外显率、发病年龄等,并标明信息的出处。
检测的范围及局限性:在报告中,应对检测覆盖的范围给予说明。
讨论与总结
此外,本次“共识”还对基因检测行业中常见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总结:
★ 受检者表型录入需要由专业人员用专业术语实现标准化;
★ 对于意外发现是否报告要在检测前做好充分的知情同意;
★ 检测报告及相关附件建议发给受检者本人及送检医师;
★ 检测机构对样本及检测数据建议约定保存年限并有可提取流程,对特殊珍贵样本应长期保存;
★ 变异位点致病性应建立再判定机制;
★ 基因检测的从业人员应建立系统的培训、认证和定期考核机制;
★ 提议建立疑难病例诊断联盟,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共享。
更多基因服务关注汉基基因公众号👇
上一篇:下一篇:
- 2018.04.19
- 欧洲即将开展第一次基于CRISPR的人类基因改造试验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欧洲监管机构开始试验DNA切割疗法后,人类将首次进行基因改造,这种治...
- Read More
-
- 2018.03.28
- 科学家发现新器官,或与癌细胞扩散有关
网易科技讯3月29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一个研究团队已识别出一个以前未被发现的器官...
-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