屁是怎么来的?
“屁”大点事不是小事!一篇有味道的科普
老王......
大家知道,屁这个事,忍是可以忍一时,但却避免不了!有人在场,总是做不到旁若无人,那就一直憋着?或像老王一样把一个完整的屁分成细碎的?还是响屁变闷屁,让气味告诉别人有人放屁了但不是我? 最尴尬的,是不知道吃了什么,屁变得很多、屁的味道太浓烈,或者有时候屁又变得很少...... 虽然人总说“屁大点事儿”,其实“屁事儿”并不小。屁的频率、味道,都与我们的饮食和疾病息息相关!
在我们喝水、吃东西的时候,会不知不觉地吞进很多空气。这些空气进入胃之后,可以刺激胃的臂丛神经以及膈神经,引起打嗝(呃逆),将空气从胃中排出。但是,打嗝也只能排出一部分气体,另一部分则滞留聚集在胃里(X光下可见胃泡区)。
另一部分气体进入肠道,则形成了肠气。看到这里,各位看官已经猜到了我们的屁,其实有一部分是我们自己吃or喝东西太快太急,吞下去的!看来我们的粉丝真是越来越聪明了……
然而你们猜错了……呵呵
正常情况下进入肠道的气体,基本可以维持肠腔的正常压力。从肛门排出的气体,大部分来自于我们肠道里面的细菌。
在人类的肠道里面,共生着大量的细菌,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菌不致病,甚至还能促进身体的健康。比如,肠道内的双歧杆菌,可以再肠道内合成维生素B1、B2、维生素K等,这也是正常人获得维生素K的主要途径,而我们的凝血因子II、VII、IX、X的合成依赖维生素K……肠道内的这些益生菌还可以形成一道屏障(占位效应),对外来的、有害的微生物起到非常强的抵抗作用。
所以,胃肠道是我们免疫系统的第一道屏障,同时也是最后一道防线,一旦这个系统崩溃,标志着重症病人的全面崩溃和预后不良。
细菌的独白:屁不是人类放的,是我们放的!
屁的多少和健康有多大关系
其实,屁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反应消化系统是否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一天到晚,连屁都不放一个,那是挺可怕的。
人类白天约每小时会产生一个屁,晚上则每2小时产生一个屁,很多情况下,都是在不经意间放了出来,所以不用太担心什么响屁不臭、臭屁不响的事情。
在美利坚合众国,有一种新型内裤,主要功能就是“兜屁”,没错,就是专门用来兜屁的内裤。它将原本用于战场上的防毒气面具中有过滤作用的添加物置于内裤当中。为什么有这种逆天的发明?
因为在美国,有不少患者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或者克罗恩病)的病人,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治疗控制疾病的发展,然而由于疾病的原因,他们的放屁频率会更多,气味也格外臭。这是一件非常令人沮丧且影响社交活动的事情。为了缓解这种尴尬,这种创意的发明也应运而生,并受到热烈追捧。如果您的屁实在太多了,影响社交和睡眠,甚至每次都奇臭无比,伴有大便习惯及性状的改变,让您有一种想去欧美代购一条这种兜屁内裤的冲动,小编强烈建议先去看看消化专科医生了。如果是年青人,病史超过半年,排除所有的器质性病变后,要考虑肠易激综合征IBS或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了。
屁多尴尬,让你费心,但是如果屁少甚至是没有,你就更要注意,因为它更危险,无屁肚子又胀,很可能是肠道某处“封锁”不通,多见于肠梗阻、肠扭转,或因肠麻痹而不能驱动气体“出境”。
这就是为什么手术后,医生非常关心病人的放屁信息,就是祈盼“一声响屁报平安”——这意味着肠子已通畅了。
千万别憋屁 屁是我们人体产生的废气,有一些有毒有害物质,所以长期憋着“废气”不放,可对我们的身体没什么好处。憋着的屁,会被肠道黏膜重复吸收,长期如此会导致胸闷、腹胀等症状,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加重肝脏这类解毒器官的负担。此外,经常憋屁会使机体形成慢性中毒,产生精神不振、消化不良、头晕目眩和脸色蜡黄等症状。 有时候屁憋着憋着不放,往往一阵腹胀甚至闷痛之后,我们会惊讶地感觉到:屁好像消失了……其实它并没有消失。 哪去了呢?就像喝的含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气体饮料一样,到达了胃肠道也会被自然分解然后被肠道绒膜重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你的屁还有可能.... 1.从嘴巴出去了 嘿嘿,身体就两个出口,既然你不让屁从下面走,那总要找到另一个出口啊! 被无情憋回的屁会被血液运至肺部,与呼出去的气一起排出体外(又叫嗳气,无法直视这个词了)。 2.趁你不注意出去了 正常人每天平均放屁14次,排出的气体约有600毫升。所以,很可能在你不注意的时间,屁它自己就偷偷跑出去了。 最后的最后,提醒各位,憋着一肚子臭屁不放是不太健康的行为,所以……想放就放,要放得响亮,就算没有人为它鼓掌……
上一篇:下一篇:
- 2019.04.04
- 在中国它是“富贵病”但在美国它是“贫困病”
唉,没这富贵命却得这富贵病,患有糖尿病的老李感叹的说。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惑:糖尿病为什么...
- Read More
-
- 2018.12.07
- 为什么癌症发现都是晚期?因为很多人都在假装查癌
12月2日清晨,传来了一个令人心痛的消息……前中国女足国脚,1999年女足世界杯亚军获得者张欧影...
-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