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它是“富贵病”但在美国它是“贫困病”
唉,没这富贵命却得这富贵病,患有糖尿病的老李感叹的说。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惑:糖尿病为什么会被称为富贵病?
这可要从中国改革开放说起了。
改革开放初期,大多数人民生活水平并不高,那时候能大鱼大肉,出门靠车的人都是一些有钱人,所以按那时侯的人的说法,得糖尿病一般都是富人,因此那时候的糖尿病被称之为“富贵病”也是名副其实。
随着经济的的飞速发展,这时期的人已经吃喝不愁,不合理的饮食加上各种高能量高油高糖高盐食物让我们身体迅速发胖,于是得糖尿病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了。从这个角度来说,糖尿病也能说是“富贵病”。
但是在彼岸的美国却把糖尿病称为“贫困病”。在美国,有钱人相当注意饮食健康,富人中的“流行”是打理家务和去健身房锻炼,把身体练得精瘦,患糖尿病的人自然就少了。而经济状况比较差的美国人出于省钱的目的,只能吃便宜且高热量的食品,当然也没有钱去健身房锻炼。众所周知,美国的“大胖子”多,但美国的胖子大多是“穷人”,他们患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几率也大大高于富人。
“在美国,是穷人得糖尿病的多;在中国,是富人更容易得糖尿病”。不过这里指的中国“富人”要打上引号。
糖尿病是另一种“富贵病”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糖尿病却仍然还是“富贵病”。那就是,因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医疗费用高昂,可能只有富裕的人才能承受得起,没钱的人生不起这个病。据统计,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为48岁,按剩余生存时间33年来计算:
每人每年门诊费用约合3千多元 每人每年共花费约合2万多元 每名患者33年共花费 最多可折合人民币约90万元
并且随着患病时间延长,以及并发症的出现,医疗费用将会明显上升。
可以说糖尿病既是“富贵病”也是“贫困病”。
诱发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肥胖”
经研究者的数据统计:
约有60%~ 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均为肥胖者,肥胖的程度与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正比。 中度肥胖者糖尿病发病率比正常体重者高4倍,而极度肥胖者则要高30倍,而且腹部肥胖较臀部肥胖者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更大。 虽然肥胖跟糖尿病关系密切,但是不可否认,并不是所有胖人都得了糖尿病,它们二者并没有必然联系。 肥胖者为什么容易得糖尿病?
肥胖者更容易得糖尿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肥胖会引起胰岛素抵抗,使人体内的胰岛素不能发挥有效的生理作用,从而出现高血糖。
同时活动减少不仅使人变得胖起来,也可以影响人的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的数目并使其敏感性减弱,即使体内有正常的胰岛素,也不能发挥作对糖的代谢作用,从而诱发糖尿病。
什么是胰岛素?
胰岛素是由胰脏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它是机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还能促进糖原、脂肪和蛋白质合成。
而糖尿病就是因为胰腺产生不了足够的胰岛素或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而导致的慢性疾病。
现代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物有胰岛素和口服降血糖药物。
糖尿病有哪些类型?
典型的糖尿病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体重明显减轻。但有50%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或仅有部分并发症症状,发病隐匿。
1型糖尿病:主要发生于青少年或儿童。其特征是人体缺乏胰岛素分泌能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截至目前,病因仍未研究清楚,需要每天注射胰岛素。临床症状有尿液过多、口渴、常有饥饿感、体重减轻、视力减退和疲乏等,并且这些症状可突然出现。
2型糖尿病:主要发生在成年人,是由于人体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造成。
世界上糖尿病患者绝大多数是2型,症状与1型相似,但相对不明显,因此患者常常在发病多年之后才被诊断出患有糖尿病,但此时很可能已出现并发症。
糖尿病有哪些并发症?
糖尿病的真正可怕之处,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它引发的各种并发症。并发症才是压垮糖尿病患者的最后一根稻草,主要包括以下这些:
1、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在高血糖状态下,神经细胞、神经纤维会产生病变,患者会出现四肢自发性疼痛、麻木感、感觉减退。部分患者会出现腹泻、便秘、尿潴留、阳痿,甚至出现局部肌无力、肌萎缩。
2、糖尿病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人常常伴有高血脂、高血压、血管粥样硬化,极易患心脑血管病。研究发现,糖尿病成人发生心脏病和脑出血的危险比健康的人高2~3倍。
3、糖尿病性眼病:全球2.6%的眼盲症可归咎于糖尿病,因为糖尿病会导致视网膜小血管病变,最终导致失明。其次是糖尿病性白内障,也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4、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常见而难治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
5、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会因为末梢神经病变,外加下肢供血不足,细菌感染引起足部疼痛、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如治疗不及时或者病情太严重,可能会需要截肢。
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1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是指家族史阳性、具有某种遗传标志和免疫学标志的人群。如家里有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具有某些种HLA类型或者胰岛细胞抗体、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阳性者,就比较容易罹患1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包括有糖尿病家族史者,也就是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亲属有糖尿病者,肥胖者,曾有过高血糖或尿糖阳性者,生过8斤以上的巨大胎儿者。
代谢综合征者,20世纪80年代末,有个叫瑞文的外国人提出一个名词,叫做X综合征,后来人们把X综合征改为代谢综合征,这个综合征至少包括高体重(超重或者肥胖)、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血脂异常症)、高血黏稠度、高尿酸和高胰岛素血症。一个人如果有这7个“高”中的3项以上,即使现在血糖不高,也很容易得糖尿病,因此有代谢综合征者也应该算作糖尿病高危人群。
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遗传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率在血统亲属中与非血统亲属中有显著差异,前者较后者高出5倍。
现有的研究已证明有效干预糖尿病前期可明显减少其转化为糖尿病。因此,及时发现血糖正常性糖尿病高危人群和糖尿病前期人群并进行有效管理是预防糖尿病发生的关键。
疾病的发生与多个基因有关,常规检查只能通过指标来判断疾病的发展情况,无法找到致病根源。而基因检测通过对疾病相关途径的易感基因进行检查,能够准确的发现致病基因,准确率达到99.9%,真正做到基于自身遗传特点的糖尿病风险评估,做到精确预防。
检测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相关基因突变位点:30个基因38个突变位点,如ApoE、MCP-1、ADIPOQ基因等。
糖尿病高危人群做基因检测意义
1、了解自身患糖尿病风险,积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有针对性地调理生活状态;
2、及早发现潜伏危险,及早进行预防,能够有效抑制糖尿病的发展;
3、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可以了解到自己和亲人的患病风险。
预防糖尿病 不做“糖人”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按时作息,戒酒戒烟,吃饭不能狼吞虎咽,要改掉暴饮暴食等生活中的不良习惯。
2、加强运动
增加体力活动,参加体育锻炼,能够加速脂肪分解,减轻体重,改善脂代谢,有利于预防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
3、控制体重
体重超标的话患糖尿病的几率就会增高很多,科学减肥是预防糖尿病的有效方法。
4、科学饮食
避免高脂肪饮食。饮食要保证营养均衡,食物成分合理,少吃太甜食物。避免或少用对糖代谢不利的药物。
上一篇:下一篇:
- 2019.04.18
- 因为丈夫的这个恶习,夫妻双双患癌
夫妻在一起生活久了,会呈现出人们所说的“夫妻相”。却不知夫妻生活久了,还会得“夫妻病”。浙...
- Read More
-
- 2019.03.01
- “屁”大点事不是小事!一篇有味道的科普
老王最近遇到个挺尴尬的事情:正在上班,有个屁一直憋着,想放不敢,不放难受。于是想到一个折中...
- Read More
-